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十艺节

■文化人物

潘若鹏:一生痴迷柳子戏

2013-03-29 作者: 李英 刘考勇 来源: 大众日报
  ▲潘若鹏和他搜集的资料
  ◥痴迷柳子戏,收集整理了大量与柳子戏有关的书籍、录音、录像带等资料。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其间亦潜心研究柳子戏,主笔编写了山东省地方戏曲丛书《柳子戏》,正待推出专著《柳子戏史研究》。

  □ 本报通讯员 李英 刘考勇

  阳春三月,走进郓城县潘庄村潘若鹏的家,屋子里传出柳子戏经典剧目《孙安动本》的优美唱腔,听上去令人心旷神怡。 
  柳子戏在潘庄村流行了二百余载,从教育部门退休的潘若鹏是个忠实的柳子戏爱好者。他从小就接触柳子戏,由喜爱至酷爱乃至痴迷。生活中他留意搜集、整理和研究柳子戏相关资料和传说,成为一位名幅其实的柳子戏研究专家。
一部专著,
弄清柳子戏的前世今生

  对柳子戏传承来说,潘若鹏起到过非常独特的作用。
  1997年初冬,省柳子戏剧团到郓城演出。潘若鹏在和剧团领导、演员闲谈时说:“毛主席对柳子戏这个剧种还有过评价呢!”
  原来,1993年12月26日,《联合报》登载了一篇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作者郑松在文章中写道:当毛主席听到柳子戏时,对身边的山东省委书记舒同、省长谭启龙等同志说:“人们都把山东的地方代表戏说成是吕剧、依我看应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也大。”
  潘若鹏有剪报的习惯,根据这份剪报,省柳子剧团组织了专门小组,去省博物馆查资料,专访郑松,保留了第一手采访资料。柳子戏作为山东省代表地方戏的说法也正式被提了出来。
  从此,潘若鹏更加注意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如今,他花费数十年时间写成的《柳子戏史研究》即将出版。该书阐述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认为,柳子戏的流布范围远远不是《柳子戏简史》中所说的鲁苏豫皖冀交界处的三十余县,而是东起东海,西至陕西、四川,北抵黑龙江,南播湖北,甚至广西,达十几个省市。主要流行区域,涉及三十个地市,二百余县。由柳子戏诞生出的剧种三十几个,衍生出或受其影响而生成的剧种七十多个,共有“一百余个剧种有关柳子戏之源流”。
  对于柳子戏名称的来历,潘若鹏说:“三国及南北朝时期叫《折杨柳行》或《折杨柳枝》;隋唐时期叫《折杨柳》或《杨柳枝》;唐后期已有人开始叫《柳枝》;明末清初逐渐成为声腔名称后,人们就将《柳枝腔》习惯性地叫做了《柳子腔》,将唱《柳子腔》的戏曲剧种就叫做了柳子戏。”
  在这本专著中,潘若鹏用丰富充足的证据,对柳子戏的历史、社会、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作了介绍,并多方位地对柳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论述。著名柳子戏表演艺术家黄遵宪为该书作序:“《柳子戏史研究》这部书,是研究古老戏曲剧种的个人专著。也可称为是‘寻东柳根系,辩北曲遗踪’的资料存库。”
一生痴迷,
只为柳子戏的传承发展


  柳子戏《打登州》中的秦琼的山东好汉形象家喻户晓;口头禅“孙安动本、心思已定!”在民间盛传;人们常用“哭的跟李三娘似的!”形容人悲伤……柳子戏在山东群众中的社会影响,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但由于柳子戏曲牌难唱、难学,音乐结构复杂,同时由于其他多重因素影响,学习柳子戏的人比较少。
  为了柳子戏的传承和发展,潘若鹏一直多方努力。在教育系统工作期间,潘若鹏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特色教学,并在郓城县张营镇晨光学校和陈坡乡中英文希望学校设立了传统文化教育试点,请当地老艺人传授柳子戏等戏曲知识。
  潘若鹏说:“柳子戏具有典型的山东人豪爽、聪慧,行侠仗义、敢作敢为的个性特点,跟鲁西南一带的民风民俗非常合拍,很受学生喜爱,这为柳子戏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去年,陈坡乡中英文希望学校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学校,学生尹茂开凭柳子戏《孙安动本》成为2012年12期菏泽电视梨园春擂主。2012年暑假,中央电视台三次到郓城选拔拍摄以柳子戏为主的戏曲节目,在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播放一周。2010年,省文化艺术学校柳子戏表演班面向全省招生36人,仅该校就输送了10人。如今,陈坡乡中英文希望学校已陆续培养了120余名柳子戏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