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海天闲话

“针尖式”阅读

日期: 2012-04-27      作者: 李海燕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李海燕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爱热闹的新闻界不免又要借题发挥,讨论一些有关阅读的问题。此次,大多数人讨论的焦点,在于电子阅读对于纸质阅读的影响。
  电子阅读对纸质阅读有影响吗?当然有。从前坐拥书城的梦想,如今只要一本小小的电子书在手就实现了,这对无数囊中羞涩的酸秀才来说,自然是福音。对那些迷恋书香的人们,损失也是巨大的。一本冷冰冰、硬邦邦的电子书,怎么与那墨香四溢、洁白柔软的纸质书相提并论呢?况且,一个如此容易实现的梦想,其价值不免要打些折扣了。
  事实上,就文字介质的变化而言,从龟甲兽骨到竹简,从纸张到显示屏,介质的每一次变化,都使学习和阅读变得更广泛,更容易,而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仅此一点,电子书的出现就应当像纸张代替了竹简一样,令人欢欣鼓舞。
  然而,当一件本来很重要的事情,突然变得太过普通、太过容易的时候,总会有些问题产生。阅读正是如此。当前,阅读最大的问题并非看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而是当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人们的阅读倾向于浅阅读、泛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根本无暇也无心去读一本真正的书。这绝非危言耸听,问问周边的人,每天最大的阅读量恐怕来自只有百十字的短信、微博、手机报。看看杂志几乎就是有文化的标志啦,因为字数够多,有耐心看完几乎算是功德一件。无怪乎某位女作者说她出门常带的“书”是《万象》杂志。
  所以,电子时代的人们,的确需要重新学习阅读。第一是养成习惯,去读一本真正的书,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第二是要学习“有所不读”的艺术。
  这点我想多说几句。人生苦短,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而我们这个时代,书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当然,真正有价值、值得一读的书所占的比例,较之其他时代,反而更低了吧?叔本华在《论书籍与阅读》中曾这样写道:据希罗多德说,薛克斯(波斯国王)一看见他一望无涯的军队不禁大哭起来,因为他想到一百年之后,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还活着。那么看到书市上厚厚的图书目录,想到十年之后,所有这些书,没有一本还活着,谁又不想大哭一场呢?
  也许叔本华的时代书的出版还不够容易,所以,他那里的书要到十年之后才死得一本不剩。而我们这里,到第二年就死去了9本半吧?叔本华还曾说过:“对于我们时代那些丧尽天良的涂鸦之作,对于因此而不断泛滥如洪水的无益有害的书籍,任何人都应当提防。”如果这话用来形容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也许更适合些。如此,“有所不读”是一个真正读书人最应具备的品质了。
  重新学习阅读的第三条,我想在浅阅读、泛阅读、碎片化阅读泛滥的时候,提倡一种“针尖式”阅读。何谓“针尖式”阅读?我想有两条,一是集中,二是穿透。
  集中不是什么新话,古人讲读书,提到过先博而后约,意思就是由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在泛读的基础上,把有限的时间精力集中到某一领域。
  至于穿透,是要读出纸张之后和之外的东西,更多的是思索的过程。未经思索的阅读,是懒人的阅读,是被高估的阅读。阅读而不思索,不过是给自我思想寻找代用品,是让自己的思想由别人用绊带牵着走。如此,书多反而歧路多,我们一味跟着它走,会有更大的迷途的危险。
  对于一个人的心灵花园而言,读来的别人的思想,与经由思考从我们心中产生的思想相比,有如史前植物的遗迹与春日盛开的植物。“针尖式”阅读,其核心就在于那力透纸背的思想与生命的活力。
  还是用叔本华的话作结吧:“在阅读中度过一生,从书本中汲取智慧的人,好像从游记中获取一个国家详细信息的人。相反,一生从事思考的人,却像亲自在这个国家居住过的人。”
  如果这个世界真正住满了会思考的人,就不会让任何噪音那么无限制地响下去。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争论也是如此。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