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美坛聚焦亮点 呼唤齐鲁画派

——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

日期: 2011-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山东画院院长 孔维克
  11月5日,山东画院挂牌暨山东美术创作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为民,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美协名誉主席、原山东画院院长刘宝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聂宏刚、省文联党组书记于钦彦,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省美协主席张志民等领导出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为山东画院题写了院名,杨晓阳、徐向红、刘为民、刘宝纯共同为山东画院揭牌。山东画院新任院长孔维克主持会议。开幕式后举行了山东美术创作研讨会。
  此次山东画院挂牌,是山东美术事业持续兴盛的一个有力证明,而齐鲁文化孕育的山东画家,其作品已经具有“齐鲁文化”的鲜明标识,山东美术事业厚重的传统基础和现今蓬勃的发展势头,更是令“齐鲁画派”的提法成为必然,山东画院挂牌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画院新任院长孔维克对于画院挂牌的意义、画院的新格局以及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文/本报记者 李可可

  记者(以下简称记):山东画院最早成立于1986年,如今成为山东省文化厅所属副厅级社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个转化意味着什么?挂牌后的画院有了哪些不同?
  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以下简称孔):这次挂牌后的山东画院与原来的山东画院之间是承继关系。山东画院成立于1986年,当时是“文革”后的第一个“文艺的春天”,全国各省都组织成立了画院,在这个大的形势下,山东画院应运而生。但当时山东画院的实体是办公室,院内不设专职画家,而是采用聘任的形式请德高望重的著名书画家和领导人担任院长、艺术顾问和顾问,聘请省内优秀的美术创作人员为高级画师和画师。时至今日,随着文化的大发展,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增强齐鲁文化“软实力”。2011年1月29日,省编委下发鲁编[2011]6号文件,设立山东画院为省文化厅所属副厅级社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创作部、研究部三个正处级部门及艺术咨询的最高权威机构——山东画院艺术委员会,聘任刘大为、杨晓阳、刘宝纯为名誉院长,聘任冯远、郭怡孮、孙其峰、李荣海、刘曦林、郭志光、孙墨龙、潘鲁生、张志民为画院艺术顾问。
  还需说明的是,省里已经决定在博物馆东临与山东省美术馆合建并单独隔离上万平方米,作为画院办公和创作场所,工程将在年底动工。
  记:听说有这样一个说法,“画院就好比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不如取消”,认为当今画院存在的价值已经很小,对于此类观点您怎么看?
  孔:首先,这句话是不全的。这句话是吴冠中先生讲的,全句是“中国美协、画院等如果办不好,就好比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不如取消。”“不如取消”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如果办不好”。
  画院的体制自古就是中国的一个人文传统,许多朝代都建有画院和类似画院的机构,一直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象征和为上层意识形态服务的场所。从汉代起即设立翰林院并内设画家、文人工作的机构,后来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宣和画院,画院的“院长”就是宋徽宗;元代、明代、清代也都有专职画院,画院的画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重任,他们如实地描绘或战功卓著的人物、或生产生活的场景、或影响当世的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历史资料。
  我们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艺术家弘扬主旋律,激发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生活、爱艺术的热情,这些工作都应是国家行为,仅靠自由画家和个人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创作和重要活动的举办,比如展览等,很大程度要依靠专业画家、专业画院来完成。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非常重视画院的建设,在195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著名画家叶恭绰、陈半丁递呈的“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的提案,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赞赏。1957年新中国第一家画院——北京画院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成立大会并讲话。在讲话中他阐述了画院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建院宗旨,将画院定义为创作研究、培养人才、发展我国美术事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明确了画院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当前谈文化立国,建设文化强省,最重要的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文化所代表的民族灵魂。前些年确实有人提出,画院光占用财政资金,养着画家,没有什么建树。其实不然,画院画家创作的不仅仅是一大笔艺术精神食粮,对和谐社会、讴歌时代作出贡献,他们的作品也已经成了一笔巨大的国有财富,如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王雪涛等的作品、国家画院收藏的李可染、黄胄等的作品,都有几百幅之多,今天任意拿出两三幅价值就能上亿,并且作品一直在增值,其价值不可估量,远远超过画家们当时拿的工资。
  画院在当今乃至以后,都有极大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记:将来山东画院的画家据说由三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签约画家”,指那些还没有名气但非常有潜力的青年才俊,画院的这一设置,对美术界新生力量的培养和提携是非常有意义的,请谈一下您的想法。
  孔:推动形成“齐鲁画派”的重点工作是要抓出一大批弘扬传统、讴歌时代的作品。现在活跃在山东画坛的老一代和中年以上的美术创作骨干都已渐渐定型,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画家也已经成长起来,这些青年才俊富有创新精神、有体力、有精力,将成为2013年“齐鲁画派”大展的骨干创作力量。我在美协工作20多年,有一个经验,很多重要展览的获奖者往往是些名不见经传的画家,而且大都是年轻人。包括我本人,也是从各种全国大展中走过来的。不过,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现代绘画思想较多,而对传统文化精神、对讴歌时代的责任却有不少欠缺。怎样把他们组织起来,打造成一支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创作团队是一个严峻的任务。
  画院虽然有35个编制,但去除近三分之一的行政人员,专业创作人员编制还是太少。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将画院画家的构成分为了三部分,即在编画家、签约画家、院聘画家。其中,“签约画家”主要是大专院校美术专业本科及硕士、博士毕业后尚无正式工作、立志从事美术创作的青年才俊,年龄应在35岁以下。经过考试及艺委会研究,签订聘用合同。这部分人员的特点一是较年轻,二是暂无固定工作。合同期满后,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转为编制内、续聘或解聘。
  再回到你的问题,青年画家的引导和培育,也是画院当然的责任。我们会在鼓励他们发扬创新精神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强力度的培养,引导、组织他们创作出既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作品。
  记:11月5日画院挂牌的同时,举行了山东美术创作研讨会,据说是在这次会议上大家提出了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打造文化亮点的动议,您能否谈一下推动形成“齐鲁画派”的意义?
  孔: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正为我们推动形成“齐鲁画派”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我们美术界也一直有这种期待。前不久,我们对推动形成“齐鲁画派”的可行性作了大量的调研,形成了长达万字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各界领导和专家的广泛认可。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也一致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省领导高度重视山东美术事业的发展,已经将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列为省委文化建设两大重点之一。在刚刚闭幕的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上,将“加强山东美术创作风格和内涵研究,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写入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中。可以说,现在提出并实施推进“齐鲁画派”工程正是恰逢其时,势在必行。画院本身就致力于打造高端美术品牌,正适合开展这项工作。
  当然,现在虽说是推动形成“齐鲁画派”,但“齐鲁画派”并不是我们现在凭空“打造”的,而是有一个已然存在的基础和雏形了。我们只是进行了总结、梳理、推广。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或形成一个明晰的“齐鲁画派”,但确实有一个模糊和实际存在的现实,即山东这块地域孕育了一大批有典型学术指向和文化标识的画家所形成的群体。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历史的纵向上看,秦汉到民国、建国后到新时期,山东大地孕育了一大批大家名家,他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齐鲁文化;从地域的横向上看,无论是山东本土还是从山东走出去的画家,都打上了深深的齐鲁文化印记。“齐鲁画派”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虽然这些画家年代不同,风格迥异,但他们有一些非常一致的共同点,是山东人的性格,也是“齐鲁画派”的风格:勃然大器、浑厚拙朴;尊重道统、崇尚底功;文以载道、担当责任;儒风智慧、透射灵秀;融汇古今、取道中庸;面向现实、贴近生活。
  另外,在我们山东本土内部,“齐鲁画派”又有着不同的画风,如潍坊的“潍县画风”、泰安的“泰山画风”、临沂的“沂蒙画风”、淄博的“鲁中画风”、烟台的“胶东画风”以及菏泽以“牡丹”为品牌的画风等等,这些“画风”在逻辑上都应是“齐鲁画派”的子系统。它们共同形成了蔚为大观、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齐鲁画派”壮丽景观。
  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美术品牌,是时代的需求。下一步,我们力求推出一批讴歌时代、代表时代的精品力作,以群体的阵容展示山东画坛的创作实力与艺术风貌,推动山东画家群体在新时代的崛起,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