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资源新论

日期: 2011-11-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解读山东能源集团“大资源”观——
  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是企业发展的舞台;要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和技术供应商,奉献多品种绿色能源;倾力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地和优质人力资源富集地……

   □ 本报记者 吴宝书 张思凯 左丰岐
   本报通讯员 赵 军 王 俊

  11月9日,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卜昌森在北京拜会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克拉克女士,双方就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标志着山东能源集团海外开发资源的序幕正式揭开。
  “资源是能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战略意义上讲,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未来。充分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山东能源集团强筋壮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卜昌森说。
走出去 天地宽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能源企业尤其如此。有什么样的资源观,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边界有多大。
  山东的煤炭企业,曾经深受资源短缺之苦。由于长期超强度开采,到上个世纪末,新汶矿区煤炭储量不足5亿吨,先后有8对矿井关闭破产;连续多年占全省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的山东能源淄矿集团,进入“九五”后,大部分矿井因不具备规模生产能力被相继注销,煤炭资源储量一度不足1亿吨,企业面临关闭破产的窘境。同样,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曾严重困扰着山东能源集团下辖的枣矿集团、肥矿集团、临矿集团和龙矿集团等单位。
  我省是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而现在可采资源越来越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并据分析,即使以目前的生产水平,山东煤炭按现有储量也仅能维持20年。寻找新资源,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第一大事。
  寻找资源,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不能仅盯着自己辖区内的小地盘。企业不应该有行政区划概念,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是企业发展的舞台。
  早在2002年,山东能源集团旗下的淄矿集团就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率先走出省门,来到三秦大地,揭开了山东煤炭企业“走出去”的帷幕。2005年底,设计年产300万吨的陕西亭南煤矿建成投产。
  紧随其后,山东能源集团旗下的各权属集团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优势,纷纷挺直腰板,走进西部。9年多时间里,山东能源集团权属企业以收购、托管、联合等多种方式先后在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山西等12个省区获得了可观的煤炭资源,其中可采储量为省内的6.3倍。
  走出去,天地宽。今年前三季度,山东能源集团省外累计实现原煤产量1179万吨,现有在建和拟建矿井62对,基本形成了省内省外同步发展、重心逐步向省外转移的战略布局。
  而看看山东能源集团的“十二五”规划,就更振奋人心:到2015年,集团在省外的煤炭产量将达到省内煤炭产量的近3倍。
  走出省门,更要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山东能源集团要建设“国际化”的能源集团,必须在海外资源开发方面有所作为。
  据悉,山东能源集团已先后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缅甸、柬埔寨等国家有关企业洽谈资源开发工作,初步锁定了多个大型整装优质资源开发项目,并相继派遣工作组到有关国家实地考察资源状况及开发环境;成立了海外开发工作部,统一协调海外资源开发工作;决定成立香港分公司,作为走向海外的“桥头堡”,破解海外资源开发复杂政策环境制约。
  “大资源”观,还使企业由过去单纯注重煤炭资源,转为煤与非煤资源并重。山东能源集团各权属企业依托现有的铁矿石、油页岩等资源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大铁、铜、金、锰等非煤矿产资源的获取和开发力度,形成多元化的矿业开发格局。
  目前枣矿集团在泰国的天然橡胶基地已经投产,在加拿大的森林资源也初见成效;新矿集团也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锁定多个资源;龙矿集团在缅甸的油页岩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进军海外的步伐不断加快。
资源型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矿藏再多也有挖完的时候,资源的最终枯竭是所有资源型企业无法回避的“宿命”,对于煤炭企业来讲更是如此。
  “煤炭企业过度依赖煤炭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山东能源集团必须逐步摆脱‘煤炭依赖症’,走‘超越煤炭、多元发展’的科学发展新路。”卜昌森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未来在于对发展资源的重新定义。
  卜昌森说,过去一提到煤炭,很多人都认为是“脏的能源”,其实这是对煤炭的误解。作为一种天然能源,煤炭对环境能否产生污染,在于人们如何生产以及如何利用它。只要技术可行,煤炭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清洁能源。
  为此,山东能源集团一方面加强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煤炭气化、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积极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既有效减少原煤直接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又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奉献清洁能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山东能源集团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及其技术的供应商。在生产环节,推行置换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工艺,减少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在运输环节,改变目前“拉煤车辆成为路上污染源”的局面,实现清洁运输;在消费使用环节,投巨资用于清洁能源、“碳深埋”等技术研发,使山东能源集团最终向用户提供的不是煤炭,而是煤炭的清洁使用技术。
  在以煤为基的基础上,山东能源集团充分发挥煤炭地下气化和油页岩炼油技术优势,积极进军油、气、电领域。目前,龙矿集团已经形成年消化油页岩120万吨、产油12万吨的能力,并形成了技术优势,计划借此打造千万吨油页岩深加工项目。电力发展方面,坚持在省内外矿区建设坑口电厂;走煤电联合之路,与电力企业互相参股、共同发展;抓住当前电力企业运营困难的机遇,大力整合地方发电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电力板块。
  当然,企业更长远的未来,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奉献多品种的“绿色能源”。山东能源集团早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些新兴产业,淄矿集团的光伏发电产品已问世;新矿集团的多晶硅产品已于去年投产;枣矿集团正着手研制风力发电机组,现已形成产品5大系列,旗下的风能发电厂可利用自然风能和井口排出的废风进行发电,风能开发已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对一个能源企业,可再生能源才是保证其发展资源永续供给的不会枯竭的矿藏。山东能源集团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把更多的研发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项目。据悉,下一步,集团将整合提升其现有的LED、多晶硅、光伏发电等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已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新能源研究机构,加快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和储备。
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战略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当之无愧。
  当前,能源企业转型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的短板。如果说过去谁占有资源谁就拥有一切的话,那么现在谁拥有人才谁方能赢得未来。当前能源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争夺资源逐步转向抢占人才,特别是抢占高端技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
  卜昌森告诉记者,山东能源集团正在全力做好三项工作:推进集团整体上市、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如果没有专业人才,任何一项都无法向前推动。
  日前,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外部专家委员会成立,所聘外部专家均为工作经验丰富、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着敏锐把握和独特见解,并且拥有多项经济研究成果的业内专业人士,可为山东能源集团加快推进国际化、现代化建设、进军世界500强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保障。
  随着发展区域及产业结构的转变,山东能源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尤为需要。目前集团现有职工过20万,但素质高、技能精的人才偏少,尤其缺乏行业或专业领军人才。为此,集团提出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将人才规划作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培养引进一批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在重点产业领域掌握关键技术的实用性人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团队以及熟悉资本运作和金融管理的专家人才。
  山东能源坚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诚聘人才,今年共一次性招聘资本运营、财务审计、新型产业、现代物流及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技术研发等7大类、10多个产业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涉及80多个部级、处级等管理和技术岗位,从源头上优化人才结构。
  贾庆贤是这次被聘用的80多位优秀人才之一,主管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之前,他曾经在几个知名企业做技术骨干,年薪40多万,正是山东能源集团发展新型能源的规划让他怦然心动。正忙着搭建几个新能源项目研发技术框架的他坦言,自己过得很充实,对工作环境也很满意:“之前的几个企业在研发上都太注重短期效益,而山东能源作为大型国企,看重的是长远利益,在这儿做研发心里踏实,也能做出大成果。”
  本着“以用为本”的理念,山东能源在实践中发现人才、成就人才,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导向、岗位价值、贡献率和契约化制度,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分配格局,努力将山东能源打造为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地和优质人力资源富集地。
  目前,山东能源集团旗下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9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成为吸纳人才的有效平台。但企业依然求贤若渴,积极实施借脑借智工程,推进与中国矿大、中国石油大学、大连化物所等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多渠道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力争在“十二五”末再建成4到6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3到5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