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板桥镇遗址发掘:

唤醒千年商埠的昔日繁华

日期: 2011-09-20      作者:  陈巨慧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三连灶址
出土的瓷片
出土的金钗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颜廷昆

  胶州有着4500多年历史,唐朝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海关重镇。近年来,青岛市和胶州市文物部门多次对板桥镇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试掘和抢救性发掘工作,不仅了解了板桥镇遗址内各类遗迹的分布及年代,还发现了北宋时期大型公共建筑群、大量铁钱以及其他门类繁多的各类文物,宋代密州板桥镇港口的繁盛景象再度彰显。

  □1996年12月,在胶州市政府宿舍建设工地,首次发现了宋代板桥镇的文化堆积遗存。考古队对工程占压的板桥镇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60余平方米。

  考古队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宋、明、清时期文化堆积。在宋代文化堆积层发现了房屋基址和锈结的铁钱团块等遗迹,出土了北宋各窑系的瓷器碎片。在南北长10余米、东西宽约5米的房屋基址内,宋代铁钱堆积如山,这些铁钱已锈结成巨大的一块,其形状中间较高,四周低,南北较长,最厚处高约1.5米。因工程打桩,钢筋混凝土桩橛把铁钱分解成数块。通过清理,共获铁钱十几块,总重量30余吨,其中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其余重量在0.5至6吨不等。能辨清字迹的有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为北宋徽宗时期的铸币。
  胶州市博物馆馆长王磊说,此次发掘面积虽小,但发现较为重要。在宋代文化层发现的建筑基址、出土的大量铁钱和种类较多的瓷片等文物,展现了板桥镇当年的繁荣,其地位的重要,为以后板桥镇遗址的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板桥镇建置于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属密州(治诸城)。《新唐书·地理志注》载:“高密,上武德三年置,六年,省胶西县,入焉”;《齐乘》:“唐武德六年,省胶西入高密,以其地为板桥镇”。板桥镇的设置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唐代密州板桥镇的海运和海外贸易已初具规模,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臣、僧侣由此到中国,或贸易、或国事往来、或宗教交流等。自此,板桥镇的经济、政治地位逐步提高。公元836年(唐开成元年)日本著名僧人园仁法师回国时,曾在板桥镇海域(密州大珠山)乘船至荣成赤山法华寺。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还记录了一批船人自称“从密州(今山东诸城板桥镇)来,船里载炭向楚州去,本是新罗人,人数十有余”。圆仁描述了晚唐时期楚州—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密州—登州一线繁忙的海上交通线,自晚唐以来就是一条传统的航海线,密州板桥镇是这海上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增修胶志》载:“板桥久为海舶孔道,朝臣与高丽往来由此。”唐代的板桥镇正在悄悄兴起,但在北方海港中的地位尚不及登州和莱州。

  □板桥镇遗址位于山东半岛胶莱平原南部,胶州湾的西北岸,遗址现被胶州市老城区占压。

  由于密州板桥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成为北宋时期我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北方唯一的海关重镇。板桥镇码头所在的位置现为云溪桥东侧50米处云溪河的北岸,湖州路南端。这个区域在宋代称为唐家湾,又称唐湾,东临胶州湾海域,水面开阔,是板桥镇码头所在地,现在已被填平建设为湖州路菜市场。板桥镇码头遗址的范围是:南至云溪河南岸,北至东关大街与湖州路交汇处,东至大同小学西墙外,西至东关小区住宅楼,占地面积约27600平方米。码头遗址的宋代文化堆积层较深,距地表约3.5米。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勘探至深约4.5-5米处无法继续工作,文化堆积的厚度不详。
  据已掌握的资料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湖州路市场时,由于挖掘地基,距地表深10余米处仍是淤泥层,淤泥中出土了各时期主要是宋代的碎瓷片约两吨,其中有完整器和其他文物,说明板桥镇码头遗址以宋代文化堆积最为深厚。经勘探,还找到了码头西岸的砖砌台阶,台阶位于湖州路南端西侧,距地表深约2至3米,由于该码头一直延续到清代,砖砌台阶的具体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因此,板桥镇遗址所在地的文化堆积并不是单一时代的物质文化遗存。但在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宋代文化堆积保存较好,也最具代表性,是我们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点。

  □多处区域勘探和试掘结果表明,距地表以下约2至3米处为宋代文化堆积。文化堆积层中出土北宋龙泉窑、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及其他窑系的瓷片标本上百片。

  宋代,板桥镇港在全国海港中的地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宋辽对峙,北宋政府明令,禁止海船入登州、莱州。登、莱闭港,密州板桥镇自然占据了北方最大海港的优势。
  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密州知州范锷首次上书要求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他在奏疏中说,“板桥濒海,东则二广、福建、淮浙,西则京东、河北、河东三路,商贾所聚、海舶之利专于富家大姓。宜即本州置市舶司”。范锷提出的理由是:“如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笼商人专利中央,其利有六:使商贾入粟塞下,以佐边费,于本州请香药杂物与免路税,必有奔走应募者,一也;凡抽贾犀角、象牙、乳香及诸宝货,每岁上供者,既无道途劳费不便,又无舟行侵资倾覆之弊,二也;抽解香药杂物,每遇大礼,内可以助京师,外可以助京东,河北数路赏给之费,三也;有余则以时变易,不数月有倍称之息,四也;旁旅乐于负贩,往来不绝,则京东、河北数路郡县税额倍增,五也;海道既通,则诸蕃宝货源源而来,上供必数倍于明(州)、广(州),六也”。
  宋廷没有采纳范锷的建议,但是,也引起了足够重视。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三月,北宋政府还是在板桥镇设置了管理舶商贸易的榷易务,级别比市舶司低。公元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范锷以金部员外郎的身份,会同京东转运司再次上书,重申旧议,他说:“若板桥市舶法行,则海外诸物积于府库者,必倍于杭、明二州。”这次,宋廷采纳了范锷的建议,在密州板桥镇设置了市舶司,来管理港航、征收税钞、鼓励贸易往来和保护外商外侨等。宋哲宗元祐三年“以板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复置胶西县,治所设在板桥镇,并在这里设立提举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五处市舶司之一,兼临海军使。板桥镇市舶司的设置是板桥镇发展的必然,从范锷的奏疏中可以看出密州板桥镇自然地理的优势和财政经济地位的重要。自唐至宋代,政府在主要的通商海港设置市舶司、市舶务或市舶场等机构。板桥镇市舶司的设置,是当时继广州、杭州、明州、泉州之后全国第五大市舶司。板桥市舶司设立后,没有时罢时复的现象,地位是稳固的,这是和其他市舶司不同的。
  唐初在此设置板桥镇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天然良港的优势在南北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宋代,在宋辽对峙的局势下,板桥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随即,宋廷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同时升县设海军使,从当时的形式来分析,建市舶司的同时升县设军,是着眼于保护贸易、发展经济,估计也是为应对北方辽、金侵扰的一项防范措施。板桥镇设军,成为一个军事重镇。这样就奠定了板桥镇的重要地位,为板桥镇进入极盛时期创造了条件。北宋一朝,由于登州、莱州闭港,外界和登、莱的联系转向了胶州湾的密州板桥镇港。板桥镇港跃居登、莱港之上,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港口。港口地位的确定,促进了板桥镇经济的发展。“板桥控东南海道,风飘信宿可至吴楚”。又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胶西当登、宁海之冲,百货辐凑……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全诱商人至山阳,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自淮转海,达于胶西。”《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谈到,“来自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乃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商客般运见钱、丝、绵、绫、绢,往来交易,买卖极为繁盛”。板桥镇成为南北货物贸易的中转站,这里各地客商过往日众,是当时两广、福建、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商品的集散地,海运胜过杭州和宁波,其贸易额与济南持平。板桥镇作为中转港口,其吞吐货物的品种、数量都是相当可观的。

  □2009年9月至11月,为了配合胶州市东苑府邸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胶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工程占压部分8000平方米的板桥镇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王磊说,该工地向西距1996年出土铁钱的位置仅20米。这次发掘,不仅了解了板桥镇遗址的文化堆积情况,更重要的是在宋代文化层内揭露出多组规模宏大、布局相对完整的建筑基址,并有与之相联系的砖砌排水沟、庭院、水井、灶址、东西大道等。新揭露出的建筑基址向1996年出土铁钱的位置延伸,两者在同一层面上,证明两次发掘的房屋基址相互关联。在当年出土铁钱的东侧约30米和东北侧约50米处的房屋基址内,再次发现锈结成块的宋代铁钱10余吨,其特征和上次出土的一致。另外,在各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出土了大量门类较多的历史遗物,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琉璃器、骨器、石器、碑刻、建筑构件等等。
  遗址地层堆积自上而下依次为现代、民国、清代、明代、元代、宋代堆积层。其中宋代、明代、清代文化堆积清晰,元代文化堆积不明显。宋代堆积层厚度不一,南侧较厚,厚约2—3米,北侧较薄,约1.5米。因遗址揭露面停留在宋代文化层,以下是否有唐代及更早的文化堆积目前还不清楚。
  揭露出的建筑基址包括房基、庭院、廊道、散水、隔墙、亭台等,均用青砖砌筑,错落有致,相互关联,布局完整,为北宋时期公共建筑遗迹,出土文物门类繁多,数量巨大。钱币类有铁钱、铜钱。陶瓷类有北宋各大窑系的瓷片、宋三彩残件、陶质大型容器残片,还有人形、动物形玩具小件、围棋子等。建筑构件有砖、瓦、瓦当、吻兽等。其他文物有铜镜、金钗、铁釜、砚台、梳子、发簪、碑刻残件等。
  板桥镇遗址规模巨大,文化堆积深厚,蕴含丰富,出土的历史遗物数量之大,门类之多,令人震撼。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多是贸易品,通过远洋和内陆运输而来的数以万计的瓷器几乎涵盖了北宋时期所有著名窑系的产品,有力证明了在宋代北方地区物质流动中的枢纽地位和港口贸易的繁荣。
  长期以来,人们对密州板桥镇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史料记载,通过对板桥镇遗址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使我们对这座沉睡地下近千年的古镇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大型公共建筑群市舶司衙署和仓储的发现和大量铁钱、各类窑口瓷片的出土,充分印证了宋代密州板桥镇在中国北方港口中的地位。这对于胶州和青岛港的历史沿革、板桥镇港口的海运贸易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