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县域

■大众时评

“分数成功”不等于“教育成功”

日期: 2011-09-20      作者: 余 萍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余 萍

  据近日《法制晚报》报道,北京大学数学系一名刚刚入学3个星期的大一新生日前在宿舍中上吊,仍处于最危险的抢救期。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无非是承受不了生活、学习、感情的压力。那么,解除这些压力就可以避免自杀事件的发生了吗?非也。自杀事件,直接拷问的是教育。
  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提起教育,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学校,想到教师。一遇到问题,也会自然地将一切归咎与学校和教师。谁都知道,学校教育仅仅是一方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一样亟待被重视。
  就北大学生上吊事件本身,从目前媒体的报道看,似乎是因为学习的压力。但是,我不禁要问:谁的人生一帆风顺?谁不遭遇些困难与挫折?难道遇到困难就去死吗?无疑,这位大学生是懦弱而自私的。他不敢面对挫折,也不考虑自杀行为会给家庭、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是什么造就了他懦弱自私的本性?是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考取北大,谁都觉得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我只能说,这是分数的成功。对一个孩子教育的成功,要看孩子的综合素养。无疑,这位自杀学生严重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与信心。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呵护中成长,只能享受阳光不能接受风雨,只能享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这如何能适应社会?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平时家长切不可一味地溺爱孩子,迁就孩子,而是要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学会主动解决问题。 
  其次,学校教育中人性教育的缺失。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但每一浪都以分数为准则,以升学率为生命线。学校教育以成绩为核心,孩子从小被密封在题海里拔不出来,哪里还能接受到关乎人性的教育?就像这位北大孩子,一路走来一定都是鲜花与掌声,走进大学突然发现自己适应不了,于是选择了自杀。所以,学校教育,在关注分数的同时,应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让分数压抑孩子的个性,压扁孩子健全的人格。
  那么,我们的社会教育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之场所。”正所谓‘社会即学校’。”但社会是多元的,有善良也有丑陋,有阳光也有阴影。孩子毕竟是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弱,往往会受到社会上很多负面的影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观念、思潮层出不穷,交叉碰撞。不同的社会舆论导致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评价莫衷一是,这也会导致孩子偏离正确的人生观。
  在日本,每年1月的第2个星期一,凡满20岁的男女青年要身穿传统服装参加官方或者民间团体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内容包括年轻人宣誓长辈的祝福等。成人仪式的精髓,在于使青年开始懂得“成人之义”,所谓“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提示孩子从此担负起家庭、社会、民族的责任,提示孩子已正式跨入社会,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这类似我国古代的冠礼吧,现在呢?我们这一块教育很缺乏。
  因此,北大新生的自杀事件,是教育的失败,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该一起“埋单”并反思。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