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记者下基层·农村调查随笔

只要赢得群众信任,就没什么难题

日期: 2011-09-20      作者: 李鹏飞 申 红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李鹏飞 申 红
  
  王丰君沉默寡言。前些天,招远市组织村支书培训,他是主讲人之一。回来后,他对镇里干部说:“今天太好了,我前面那位一讲三个半小时,我只用说半个小时。”
  王丰君是毕郭镇官地洼村党支部书记。这是个瓜类专业村,基本家家都种。他们的西瓜、甜瓜双双入选烟台市的“十大名瓜”。名气大了,假冒的多,村里人去城里卖瓜,都挂着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
  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瓜都已经扯了秧子,大棚地里长着玉米。王丰君说,一般一家种4个棚,3个种西瓜,1个种甜瓜,一季下来能收入四五万元。围着棚,得忙活半年,村民自己忙不过来,附近不少来打工的,田边地头都是打工者的摩托车。收了瓜就种茬玉米,村民说是“人歇歇,地也歇歇”。说起这些他微微一笑。
  西瓜是王丰君当村支书后引进的,那是1997年。当时村里没什么赚钱的出路,王丰君带着干部、村民到莱西、寿光学习,干部带头谋发展。
  官地洼村名里有个“洼”字,其实地势高,缺水,打井到25米深才见水;要保证用水,需要挖下40米深、从井底再向两侧各打15米长的平井集水才行。第一眼井靠的是义务工,围着井,村里调地发展起第一批西瓜种植户。种瓜有了效益,村民也热心了,伐了果树种瓜。村里利用水费收入滚动发展,陆续打了8眼井,一眼井带起一片种植户,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现在有村民到外村种瓜,租了93亩地。还带动了周围4个村发展瓜类种植,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
  缺水是一道坎,更大的坎是市场风险。2002年,行情不好,村里的西瓜是用葫芦嫁接的,品质也不行。王丰君搞过农产品运销,他去上海考察了一下,回来后提价收购、贩往上海,亏损他自己承担。原来准备赔2万元左右,结果收了5车、40吨,行情好转,算下来赔了5000元。
  开始几年,官地洼村的瓜主要靠小贩收购。现在的小贩都很精,到了地头剖开瓜,先测糖度,按质论价。王丰君看得准:想赚钱得品质好。村里把住了肥料、农药关,家家户户都建起沼气池,保证施有机肥,村里还推广了秸秆反应堆技术,规定采摘时间:西瓜比正常上市时间晚5天,上糖;甜瓜要等发黄了再销售。这样一来,本村的瓜和外村的瓜价格就不一样,一个瓜差四五元。2008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本村的自然都加入了,外村的社员还有四五百人。合作社对施肥、品质、客户进行统一管理,在招远、烟台、大连等地的超市设立专柜,自己派人销售;村头建立了小型交易市场,市场旁边是四五亩地的连体拱棚,每年都要进行品种试验。
  上水利、搞合作、抓品质、拓市场,这都是发展农业产业的关键问题,王丰君说,这些事集体“不能不管”;抓住这些关键为农民服务,自然就赢得村民的信任;有了村民的信任,事事好办。发展这么多年,村里没有祸害别人大棚的,到了农忙的时候,比如扣棚、嫁接,那些得闲的人就自发来帮工,有时候一家做事四五十人帮忙。
  镇党委书记邵玉铭说:你们采访,有件事他一定没和你们说,他一上任就把村里欠“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的补贴还上了,为解决村里的遗留问题、扶持农户发展,他前前后后垫付了80多万元。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