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布下“三颗子” 走活一盘棋

——莱芜城乡统筹“共享型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

日期: 2011-09-20      作者: 娄和军 齐淮东 于向阳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娄和军 齐淮东 于向阳
  
  莱芜不大。
  这个仅有20个乡镇,人口不足130万的市,在中国版图上状如一枚小小的棋子。
  但莱芜棋局不小。
  在这片镌刻着“长勺之战”“莱芜战役”的土地上,正进行着一场更为波澜壮阔的“战役”——遍及莱芜2246平方公里全域的城乡统筹改革。
  在这片土地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七年两位数增长;在这片土地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三年缩小。
  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没有京沪等超大城市的辐射效应,也无江浙民企的示范效应,更缺成渝试验区的政策优势,但莱芜通过“融合、流动、共享”,缩小了城乡差距,为中等发展中城市树立了统筹城乡的典范。
  融合、流动、共享,“三子”落定,满盘皆活。
融合:放大发展空间
  细雨中,魁梧的农民邢新钢粗声吆喝着,指挥一帮伙计整修马路两旁的排水沟。
  这条马路,是为路北在建的莱芜雪野生态软件园大楼配套的。这个软件园,是莱芜雪野旅游区融合对接济南的大动作之一。规划2000多亩的软件园,让济南的软件工程师们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到窗外的雪野湖景,在青山绿水间触发灵感。
  36岁的邢新钢没想到,生活会同“融合”一词紧密相连。这名湖边汉子的生活几经变化:上世纪90年代前,曾和父亲在湖中零星打渔;90年代中后期至2006年,湖变成了养鱼池,密布的网箱,让他发了几年小财,但也让湖水腥臭扑鼻;2007年7月后,湖中网箱全部撤出,旅游项目环着一湖清水春笋般长出。正因为旅游,他妻子在村里开了五金店,一年赚个四五万;他领着20多名村民,包小工程,收入不菲。
  邢新钢的生活之变,在雪野旅游区管委会主任魏凯忠看来,是莱芜北部旅游板块融合之果。莱芜破区划约束,融五乡镇为一“景区”,打造济南后花园。旅游兴,乡村活。如今,旅游区年接待游客量430多万,这一数字是莱芜总人口的3倍还多;周边50多个村庄,村民年均纯收入增长超12%。
  说起雪野旅游板块之变,莱芜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毕司东认为,这仅是区域“大融合”的一部分。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国家、省要划分具体功能区,但对省以下没有要求。莱芜超前一步,早在2008年初,就把全市224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按自然和资源,规划三大区:北部发展生态旅游,中西部主打姜蒜加工储运,南部着力钢铁加工物流。如今,“三大板块”集聚全市八成以上经济量,带动了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善弈者谋势。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介绍,莱芜融合脚步正向更宽领域迈进:工农融合方面,引导工商企业和城市经济进入农业、农村,整合企业和农村资源;产业融合方面,促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催生新型业态。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莱芜的发展空间得以放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莱芜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报告认为,莱芜打破了传统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农促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融合”的新局面。
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打开鲜红社员证,内页写着:社员徐仁泉,1.75股,2010年股金收益2100元。
  就是这个红色小本,让头发花白的徐仁泉生活有了新起色。
  徐仁泉所在的莱芜市高新区郭家沟村,耕地8000多亩,但荒岭薄地居多。以往,徐仁泉家14亩薄地如“鸡肋”,舍弃可惜,种难收益。2008年,莱芜推行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徐仁泉拿到了这14亩地的“经营权证”。这一年,村里能人带头成立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经营,每4亩地折为1股。徐仁泉家14亩地中的7亩地股权化,每年有保底收益2100元和分红数百元,如愿意在农场打工,每月还可获1500元的工资收入。
  土地“股权化”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像郭家沟村这样因土地流动而让农民增收的故事,已在莱芜8万多亩土地上生长。莱芜还探索“龙头企业+村级组织+农户”“产业+农户”等模式,加快经营权互换、转让、出租,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全市共流转土地89.1万亩,促进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莱芜以不足全省1%的耕地,创造了山东12.3%的蔬菜出口额。
  流动的,不仅是土地。
  在高新区,有片“飞地工业园”。这里聚集的项目,
是其他乡镇引进的。辛庄镇处于水源保护区,不宜发展工业,该镇引进的23个项目落户于此。项目形成的财税,七成归辛庄,三成归高新区。这种“分红”模式,使辛庄镇财政收入5年均增40%以上,去年达3300万元。在莱芜,这样的“省级功能园区”共五个。“飞地经济”既实现项目集中,更夯实乡镇财力——莱芜乡镇财力皆超1000万元。
  流动的,还不止于此。莱芜1080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为6个重点镇、87个农村新社区、224个特色居民点,形成中心城、重点镇、农村新社区和特色居民点梯次分明的城乡空间新格局,促进人口向城镇流动、集中。
  于建成说,“三流动”实现了“三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这破解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往哪里转”的难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放了乡村生产力。
共享:更要分好蛋糕
  左腿缠着厚纱布,63岁的赵玉琦半倚病床,精神不错。老伴坐床边,正合计住院费。
  几天前,赵玉琦干农活蹭伤了左侧小腿,住进了羊里镇卫生院。虽然赵大爷有些懊恼,但相比以往的看病经历,他挺满意:“搁以前,这手术那得往莱芜城里跑。”
  2008年前,镇卫生院还是几排大平房,一天稀稀落落接诊十来个病号;2008年,新卫生楼建起,由莱城区人民医院托管,经营所得两家分成。如今,卫生院每天门诊量猛增到近百人。从2008年开始,莱芜就探索城乡医疗机构托管合作。目前,莱芜所有乡镇卫生院都与城市医院建立托管、合作关系,所有村卫生室都被乡镇卫生院领办。所以,赵大爷得以小病不出村,住院不出镇。
  赵大爷共享的,不仅是医疗资源。
  ——他和老伴只要到村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花1元钱,到镇上逛逛。莱芜村村通公交,最偏远村村民也可以村口坐公交,1元进镇,3元入城。
  ——他所在的三官庙村村民,如果想学电焊、烹饪等,可报名免费领一张“培训券”,自主选25家培训机构去听课。培训期从15天—3个月不等。培训合格后,会领到一张《培训合格证书》。两年来,莱芜每年拿出1700万元买“培训券”,已发放4.5万张。
  ——赵大爷共享的还有很多:从2007年起,莱芜自费推行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适龄农民全部纳入;2009年底,又与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衔接,成为全国首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地级市……
  “既要把社会财富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这就是莱芜市委、市政府秉持的理念。
  尽管这个市的财政收入去年才超过70亿元,但“十一五”期间,莱芜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就达200多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3倍。莱芜实现了“五个城乡共享”:就业创业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社会事业共享、社会保障共享、管理服务共享。
  如今,莱芜正加快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公共服务向农村强化、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赵大爷一家将品尝到更多改革发展的“蛋糕”。
  布局求融合,资源求流动,成果求共享,莱芜“三子”落定处,举目已觉千山绿。
  然而,历史大视野下的中国城乡统筹,棋局远未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场精彩浩大的“新莱芜战役”,才刚刚打响……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