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往事·发现

·相关链接·

窑多柴贵——揭秘临清贡砖传统制作工艺

  • 日期:20110531
  • 作者:王明波 卞文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王明波 卞文超

  烧砖虽是粗活,临清贡砖制作工艺却极为讲究,精美如工艺品。据掌握传统制作工艺的工匠介绍,临清贡砖烧砖用的土,过完大筛子,还要过一遍小筛子。然后像滤石灰一样,将土用水滤满一池,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用脚反复踩匀,才能用来脱制砖坯。这和烧制陶器的备泥技术差不多。
  脱制砖坯是所有工序中最耗人体力的一道工序。具体做法是:先在砖模里铺上一层湿布,然后从踩好的泥堆上取下一块约七八十斤重的泥团,经过反复摔揉加工,最后用力摔入砖模中。泥团的大小和用力的大小需靠经验掌握,既要保证砖模的四角四棱被填满填实,又要保证不会因泥团太小而添泥,否则砖坯入窑后烧不成一体。摔好后,把带泥的砖模搬到合适的地方倒出。各窑场都设专人检查砖坯质量,棱角分明,光滑平整方为合格。不合格者要毁掉重做。因此,一个最好的工匠,一天也只能脱400块砖坯。一般的工匠,一天仅能产出二三百块。
  脱好的砖坯晾干之后便可装窑烧制了。烧砖用的燃料是豆秸或棉柴,以其火旺且匀。烧窑是一套复杂的技术活,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火把式掌握火候。每窑砖必须烧至半个月方能停火。停火后不能立即出窑,此时的砖是红色而非青色。砖色由红转青,要在窑顶预留的水槽内放水,让水慢慢渗入窑中,水不能太多太急,否则会使窑体炸裂,称之为洇窑。洇窑约需六七天时间,洇毕便可出窑了。
  由于非雨季节可大量积存砖坯,故各窑都能常年连续烧制。烧砖用的豆秸或棉柴用量甚巨,需专门筹措。“每烧砖一窑,约需柴八九万斤不等。办柴州县,除东昌府外,有东平、东阿、阳谷、寿张共八处,每年领价办柴运送各窑。”以致当年临清附近豆秸和棉柴的价格常常居高不下。
  传统手工业制作受制于天气等外界因素,也体现出其脆弱的一面。贡砖供皇家使用,无形中为工匠们带来压力。乾隆十三年五月,“万年吉地(指皇陵)需砖40万,立限本年七月全数解津。(山东)巡抚阿里哀饬委济南府同知马淇理、东昌府同知陈来,协同(临清)知州王俊,督催烧造。由是六处复添建窑十二座。时值溽暑,大雨时行,窑坯俱湿。砖成,大半苦窳(粗劣)。”为了在两个月内完成烧制40万块贡砖的任务,尽管砖窑增加了一倍,但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所出之砖多不堪用。
  于是,工部郎中奉旨至临清,“于旧存废砖二十余万内复加敲验,随经选出堪用砖十二万五千有奇,仍准二分七厘之数。”乾隆的变通之举,不但保证了皇陵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使“积困”数月的制砖工匠们如释重负,感叹“恩望外矣”。
  临清砖除供营建京师外,地方也多有取用。《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砖“制造优良”,“自明初至清中叶,境内之城垣、仓庚、庙署、寺观及一切伟大建筑,均取材于此。”临清舍利宝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其砖上印记至今仍历历在目。徜徉于临清古街巷,仍可见一些民居的砖墙上嵌有印记清晰的临清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