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要闻

年轻创意托起“手艺山东”

——文博会山东展区寄望农村文化产业腾飞

  • 日期:20110514
  • 作者:赵琳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赵琳

  高7米、宽5米的两扇巨幅木门上,缀满4000个火红的中国结。大门微启,拉开了第七届中国(深圳)文博会山东展区的序幕。
  4000个中国结,是160个郯城红花乡女子花费半个月的时间编织而成。每一个结扣,都包蕴着精湛技艺和灵巧心思。把中国结挂上朱漆门,亮相文博会,则是山东工艺美院美术馆副馆长王瑞青的创意。作为70后,王瑞青已承担全省乃至全国多次重大展览的场地设计工作。“郯城的中国结销售收入占全国的60%以上,红花乡女子编织的中国结尤其精致好看。”怎样把这么具有代表性的山东手工艺品搬上文博会舞台,王瑞青和同事们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一开始想做成一面“墙”,但为了体现山东人民热情好客开放的理念,他们选择做成两扇开启的大门。中国结大小不一,层叠罗列,流苏坠坠,火红非常,成功地把现场观众带向了山东展区的“平安门”。
  “我要和齐鲁娃娃再照一个!”大门开启后,展区现场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齐鲁娃娃”了。8个来自山东工艺美院的女学生一字排开,身着鲜亮的礼服,用时装展示的方式诠释山东手艺元素(右图)。“一共有10套备选服装,今天展示了8套。这些礼服,都是服装学院的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一针一线完成的。”服装学院的老师邹渊介绍,比如“风筝娃娃”,衣服色彩丰富,象征春天繁花似锦,制作面料主要来自蝴蝶风筝和沙燕风筝;“鲁锦娃娃”,高耸的领子和夸张的肩部设计,使农村人穿惯用惯的粗布摇身一变具备了女王气质,粗糙的质感搭配蕾丝和水钻,气势逼人。服装学院副院长杜莹说,别看学生们年轻,可他们点子层出不穷,手工也精致,从5月2日接到设计任务到制作完成,一共只用了8天时间。
  用时尚的元素包装传统手工艺品,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介绍,他调研山东“手艺农村”已有近7年的时间了,怎样在留存传统手艺记忆的同时,有所突破创新,真正惠农利农,把“手艺农村”的手工艺品做成像意大利手工皮鞋、法国手工定制服装一样的品牌,还需要融合时尚元素、创意设计、现代营销。
  在文博会山东展区的“后门”如意门旁,有两面高7米的展示墙。一面是一百双手,一面是一百件作品。“一百件作品并不是出自这一百双手。”王瑞青介绍,一百双手是他们在调研时,拍摄的一百双正在做活的山东手工艺人的双手,“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手都因为长期编织柳条、丝线而长出了厚茧,有的手还龟裂了。这说明了我们山东手工艺传承的不易和艰辛。”一百件作品则来自于山东一些艺术院校学生的设计。王瑞青说,比如农家常用的簸箕,学生设计组合成椅子;柳条编成的茶几板凳看似简单,却巧妙地形成了太极的图案,很受国外市场欢迎。“这些学生的设计全都无偿提供给全省各大工艺品制造企业,供他们选择生产。”
  潘鲁生认为,这两面墙将时尚的创意与传统的手艺形成了强烈对比,又有一种情理之中的融合。“传统手艺加上年轻创意,这才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出路所在。”